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案例与观点
发布时间:2017/12/11 15:18:52 作者:刘道学 浏览量:2208次
内容速览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活动区,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
自由性
指导的间接性
自主性
个性化
区域活动和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幼儿通过直接操作物体,在与成人、同伴、观点以及事件的互动中,建构新的理解的学习过程。
二、幼儿园活动区的规划
(一)活动区种类的确定
1、活动区种类确定的影响因素
2、主题性活动区种类确定的原则
“汽车”案例:“汽车展览馆”的诞生、“赛车场”的建立、“汽车修理厂”的出现、“司机之家”的由来
3、主题性活动区种类确定的程序
4、活动区种类的调整 (小二班“美食一条街”为例)
第一次调整:
钓鱼的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引发格局变动。
第二次调整:幼儿的角色体验与角色意识深入后,对材料以及幼儿活动范围的一种调整导致的。
(二)活动区空间的设置
设置学习的空间:高宽课程的启示
空间设置的要求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
1、借助教师自身的指导
平行式干预
交叉式干预
2、借助活动材料的指导
材料的投放原则
富于探索性
高结构性材料:从“这是什么”直接到“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低结构性材料:“这是什么”到“它象什么”,再到“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它象什么”:赋予了幼儿使用低结构性材料过程中广阔的探索空间与无限想象的可能性。
“它象什么”的范围限制
安吉孝丰镇中心幼儿园的 一些尝试
添加
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让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降低,教师又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照颜色分别记录数量。
案例中,记录表这一新材料的介入,改变了原来纽扣分类材料系统的要素构成与关系特性,形成了一个新的材料系统。
删减
教师在数学区中投放了扑克牌材料,幼儿只要整理扑克、清点每个大小牌的张数就行了。后来,教师从中随意抽取了一张扑克牌,幼儿在整理过程中,反复整理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通过反复清点,最终发现少了一张扑克牌,然后自制缺少的这张扑克牌,将扑克牌补充完整。之后,教师继续随意抽取若干张扑克牌。
组合
在建构区中投放了积木、塑料插片等建构材 料,一些幼儿正在用材料制作汽车,但较为单调。为此,教师从“汽车玩具区”中选择了一辆汽车玩具并投放在了建构区中。第二天,幼儿再次来到建构区制作汽车过程中,无意中注意到了这辆汽车玩具,并开始用建构材料仿制这辆汽车。后来,幼儿开始主动到汽车玩具区寻找合适的汽车玩具作为模型,用建构材料进行仿制。
回归
在美工区中,教师投放了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幼儿在这些奇特的废品中寻找自己的最爱,创造自己的奇迹,牛奶罐变成了楼房,饮料瓶变成了各种花瓶,易拉罐变成了小高跷。后来,在“滚动”活动中,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获得了很多经验,教师将之前幼儿玩过的牛奶罐、饮料瓶、易拉罐等材料,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此时,幼儿对这些材料有了新的玩法,利用这些材料开展物体滚动的小实验。